現代人外出旅行時,往往為了保存行旅記憶或分享異地經驗,而購買當地特產或紀念品。
透過旅人的傳播,也將地方的味道、地方的色彩、地方的物產,透過各種食品、紀念品而散布遠方。
這些有「地方特色」的產品,有些是清代以來以口耳相傳形式發跡,有的進一步在日本時代透過物產
評選獲獎來奠基名聲,甚至還有因為進香活動帶來的大量旅客而獲益者。經過百年來的推廣,全臺灣
名產的數量少說也有上千數百款,以下就來介紹5種經典甜食類伴手禮的走紅之路。
進香團購:新港飴
「飴」在中文是指用米或麥製成的糖漿或軟糖食品,新港飴則是用糖、麥芽、花生仁所製成,據說清領
末期(1891年)民雄盧欺頭利用土豆糖與麥芽製作出的老鼠糖,是新港飴的原形。另一說為北港的瑞珍號
販售的進香糖,是以糖、麥芽、麥粉與花生仁製成,因發音與日文的新港相似,故被誤稱為新港飴。
新港飴在日治時期曾以多種不同的名稱出現,有北港飴、新港飴、新高飴、高砂飴等。日治初期,新港飴
已經參加多次日本國內舉辦的博覽會且屢屢獲獎,威名在外的結果,「飴」便成為嘉義新港、北港等地區最
受歡迎的食品,「新港飴」因而成為熟知的名稱。
1915年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上刊有一首短詩,讚詠新港的名物:「一是媽祖娘娘、二為新港飴,三是正當時令
的西瓜。」可以見得新港飴已經是該地的代表名物。
1916年於臺北舉辦了臺灣勸業共進會,該會邀請的嘉義名產代表裡,有新港街的盧欺頭、打貓街的林發、
嘉義街的李福等三間廠商,均以製造新港飴聞名。據1923年報導,在裕仁太子來臺巡視之際,負責接待的
臺南州稅務課長,特別選擇新港桂香齋的林蘭芽所製的新港飴來接待太子。太子隨從山田宮內官,深賞其味,
便託購30箱作為伴手禮,帶回日本。新港飴這下子成了皇室最愛,名噪一時。
新港飴
但新港飴能成為老少咸宜的嘉義名產,最重要的推手其實是北港朝天宮的進香活動。日本時代以來,
臺灣鐵道部多次推動揪團進香旅遊行程,團客蜂擁而至,因而帶動旅遊購物的風氣,致使便宜具特色的新港飴,
成為進香客最佳伴手選擇。
澀果重生:宜蘭蜜餞
臺灣位處亞熱帶與熱帶,生產的水果種類繁多,四季均有鮮果;加以臺灣南部氣候與土壤適合甘蔗的種植,
可生產大量的蔗糖,故有果有糖,具備了蜜餞製作的基本條件。
宜蘭蜜餞的製作說法有二,一為1843年擔任噶瑪蘭廳通判的朱材哲,有鑒於宜蘭地區生產的金棗味道苦澀
,被棄於地,乃命熟諳製作蜜餞的師爺研發生產,並將製法公諸於世,地方居民爭相學習仿製,金棗蜜餞
從此成為宜蘭特產。
另一說法則與1861年老增壽蜜餞創立有關。該店原為由朱應賓開設的中藥鋪,為治療病人咳嗽,而製作金棗糕,
不料因風味極佳而聲名大噪。他利用宜蘭盛產的金棗與楊桃,研發出金棗糕與楊桃糕,成為老增壽屹立百年的
重要產品,並廣傳為宜蘭特產。第二代傳人朱婦黎接手經營後,將藥舖轉型為蜜餞舖,1903年將金棗糕及楊桃糕
,送往日本參加第五屆內國勸業博覽會,金棗糕因其金黃色澤與香甜獨特滋味,獲得二等賞榮銜。之後又多次獲得
日本博覽會的獎牌,打響了宜蘭蜜餞的名氣。
製造金棗糕的過程相當耗時,必須選擇色澤金黃的金棗,將金棗剖開、醃漬、取籽、去澀味,再以慢火熬煮,
直到成膏狀。當時許多外地的民眾到宜蘭洽公或購物,都不忘要到老增壽購買金棗糕,當時有句諺語,「到街仔、
買婦黎糕」,婦黎糕指的就是由朱婦黎製作的金棗糕,可見當時的風光景況。
因為供不應求,更多店家因而競相學習製作金棗糕,逐漸的奠定宜蘭金棗蜜餞的知名度。
文人指定:鳳眼糕
鳳眼糕
1940年出版的《臺灣鐵道旅行案內》將鳳眼糕列為彰化的名產。鳳眼糕由糯米粉、細砂糖以及溼糖做成,
長僅3公分,兩端削尖,色澤雪白,神似鳳眼,顧名思義稱之為「鳳眼糕」。
根據1909年《臺灣日日新報》敘述,當時鹿港街上有4、5間製作鳳眼糕的店鋪。鳳眼糕的滋味被描述為類似日本
的甜點白石糕。專作鳳眼糕的店家有3家,一是黃錦所開的「玉珍齋」,一是由鄭槌之子鄭旺繼承的「鄭興珍」,
鄭槌的另一個兒子鄭興,則開了「鄭玉珍」。
日本時代鹿港詩人莊太岳,把多家爭相製作鳳眼糕的情形,寫成一首打油詩,「醒脾兩盒豬油粀,爽口三包鳳眼糕;
一樣玉珍新與舊,各將牌匾競爭高。」鄭槌於日本時代將其製作的鳳眼糕、豬油、石花糕等糕餅,於1926年參加東京
的「全國名產菓子調查會」、「全國飲食糧品大品評會」獲得金牌獎,鳳眼糕的品質獲得官方認證,讓此糕點得以流傳
至今,為鹿港名產。鳳眼糕在當時是相當精緻的甜點,因其易碎不易拿,顯得異常嬌貴,而且它並非是要拿來在於神明
祭祀或生命禮俗的一般糕點。鹿港早期文風鼎盛,文人雅士常聚於書齋談論時事、吟詩作對、賞花品茗,鳳眼糕因口感
細製、味道精美,成為文人們一邊品茗一邊享用的茶點。
和風傳承:花蓮薯
花蓮薯
花蓮薯是日本時代由日本移民所傳入的甜點,當時臺灣總督府在花蓮設置移民村,日本人在當地開和菓子店生產。
戰後日人離開臺灣,日式的甜點遂改稱為花蓮薯,成為花蓮的特產。
花蓮薯在日本時代稱為「餡子芋」(あんこいも),不過它與芋頭無關,而是以地瓜為原料,加工製成的甜點。1899年
日本人安富君在花蓮開設惠比須屋菓子店,因想念家鄉的餡子芋,遂與其店內師傅張房兩人歷經3年共同研發,利用當時
滿山遍野的地瓜作為材料,先將地瓜蒸熟後,去皮絞碎,重新捏成蕃薯形狀再塗抹蛋汁,放進烤箱進行烘烤,最後將原來
剝下的地瓜皮貼回,讓外觀看起來就像一顆蕃薯,是一項細緻的手工甜點。
日本時代嘉義的和洋菓子商日向屋本店的廣告。館藏號2006.006.0709
惠比須所生產的「餡子芋」多次獲得獎牌,後來還成為進貢給日本天皇的貢品。戰後,日本人撤離臺灣,由張房持續經營。
但早期花蓮地處偏僻,直到北迴鐵路開通後才帶動花蓮地方發展,「花蓮薯」的響亮名聲才得以傳遍全臺,成為花蓮的特產。
許多店家紛紛仿效,賣起花蓮薯,成為觀光客到花蓮必買的伴手禮。
水果提味:羊羹
相傳羊羹起源於中國,其後傳入日本而成為知名傳統點心。最初的羊羹是一種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湯,再冷卻成凍佐餐。傳至
日本後,在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,因僧侶戒律不能食葷,慢慢演化成為一種以豆類製成的凍狀食品,羊羹也成為茶道愛用的茶點。
羊羹
臺灣在日本時代,有日本人將羊羹的製法帶入臺灣,結合地方特產,生產各種口味的羊羹。有嘉義的竹羊羹、羅東的檜木羊羹、
蘇澳的蘇澳羊羹、臺東的吉野羊羹、臺北的金柑羊羹、新竹的椪柑羊羹、臺中的芭蕉羊羹、臺南的龍眼羊羹、玉里的玉里羊羹、
臺東的檸檬羊羹等。羊羹的製法,主要是在餡料中加入寒天,並將形狀鞏固成方形即成。
1935年《臺灣を代表するもの》推薦了臺南虎尾街木村屋所製造的龍眼羊羹。老闆木村新二經過多年的研發,使用品質優良的龍眼
作為材料,製造出來的龍眼羊羹,風味絕佳,年產值高達2萬圓,在菊元百貨、林百貨均有販售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5-032923036.html
若此篇文章有侵權/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,
請立即告知,我們將立刻刪除下架,感謝您!